茶馆在戏剧冲突的组织和安排上的特点,如何评价电视剧茶馆

首页 » 影视问答 » 正文

作者 / 小章鱼

何群导演,叶广芩、杨国强编剧,陈宝国主演版的《茶馆》是对老舍先生经典同名剧本的一次成功改编。

在原版剧本中,《茶馆》一共分为三幕,第一幕讲英法火烧圆明园后,清朝政府岌岌可危之时;第二幕讲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统治和军阀混战时期;第三幕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与美国大兵在街头横冲直撞的时期。

虽然时间跨越了四十多年,但故事发生的地点却完全集中在裕泰茶馆之内。

将一个仅有三幕且场景单一的剧本改编成39集的连续剧,其内容体量必然要做一定扩充,人物也必然有添加和改动,场景的变换也需要增加新鲜的内容,这些都值得后辈影视工作者学习。

笔者重刷了一遍陈宝国版《茶馆》后,总结了其成功改编经典的门道,首先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与增减上。

在原作中由于内容体量的限制,许多事情没办法直观表现,只能通过人物的台词进行交代,搬演在电视剧上就需要完整补齐人物的行动线索和前因后果,这样就必须要添加许多的情节。

另外,为了更加丰满主要人物和激发冲突以及突出时代主题,电视剧版《茶馆》的两位编剧叶广岑和杨国强也添加了一些次要人物进行辅助。

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将这些人物与原版进行了对比,对比了电视剧版在人物层面上的改动。作为一部群像戏,人物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而电视剧版的改编不仅突出了原作的精神内核,而且在创新性上也做了大胆的尝试。

王利发、明师傅、王淑芬:守旧市民形象

王利发的人物形象并没有过多改动,他是贯穿全剧始终的一个角色,在原剧本中就有非常深刻的描绘,电视剧版的王利发则改编得更加丰满了一些。

王利发作为茶馆掌柜,必须要左右逢源,见谁都说好话,在剧本第一幕中就交代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

这个人物性格也是贯穿始终的,王利发见谁都点头哈腰地请安,看上去唯唯诺诺,他表面上是个茶馆老板,是个剥削者,但实际在这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上,他就是那个夹在中间的“小鱼”,清末的官吏、警署的警察他都惹不起,不仅被这些人剥削,而且还经常被社会上的黑势力欺负。

刘麻子、唐铁嘴作为人人恨得牙痒痒的社会蛀虫,在王利发的茶馆里喝了一辈子茶,也赊了一辈子账,到死都没有还上钱。但在电视剧中,却将王利发的形象做得更加丰富,他虽然胆小怕事,但也足够聪明有情商,第一集是电视剧版添加的情节,足以展现王利发的聪明个性。

刘麻子在盗墓人那里得到了一个翡翠扳指,官府正在追查,他于是托唐铁嘴帮忙转手,为了躲避追查,唐铁嘴随手让王利发帮忙保管,可见在唐铁嘴眼里,王利发一向是个老实人,只能被自己欺负,不可能反过来蒙骗自己。

但事情过后,王利发却以让唐铁嘴还茶钱为由扣下了翡翠扳指,此事过去了几集仍然没有解决,最后王利发乖乖将其交还给了吴祥子和宋恩子(在前几集中代表清政府)。

在结尾处王利发的“毁灭”(自尽)也做了改动,原剧中王利发是上吊自杀的,而且是通过小刘麻子之口说出来的,因为小刘麻子联合沈处长要侵占了这间茶馆,为了和茶馆共存亡,王利发被这帮势力给逼死了。

显然,电视剧版本改动的结尾更有力度,在小刘麻子和沈处长到来之前的夜里,王利发点燃了此前秦二爷和常四爷留下的纸钱,自己和茶馆都葬送在火海里,这样更有了“共存亡”的意味。

明师傅是改动最大的人物,因为在原作中他并没有太多作用,只是在第三幕有几句台词,而在电视剧中却使他在茶馆兴盛到衰亡的转折时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代表了北京市民阶层的仁义、正直的一面。

电视剧中明师傅是给茶馆里做烂肉面的,宫廷御厨的手艺却因为仁义而一直留在茶馆里,由于后来茶馆衰败,王掌柜一家入不敷出,于是他主动提出辞职,后来又在王掌柜需要时回来帮助,他的塑造是典型北方人仗义个性的代表。

王淑芬这个角色是王利发的妻子,只在剧本的第二幕出现,但在电视剧版《茶馆》中,贯穿了三十多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她和王利发都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但她比王利发看得更开,成为了王利发得力的内掌柜。最终,她死于美国大兵的汽车之下,这也是电视剧的独特创造,老舍的剧本里并没有交代她的下场。

刘麻子、唐铁嘴:无恶不作的旧社会蛀虫

刘麻子和唐铁嘴是《茶馆》中数一数二的反派,不过在老舍的原作里,对这两个人的“恶”是带有同情的,并没有将其写到极致。

“恶”具有传承性,由于剧本跨越了四十多年,因此当刘麻子和唐铁嘴下线后,小刘麻子和小唐铁嘴子承父业、继续作恶,所有人都骂他们“缺德”,就连靠小刘麻子吃饭的小丁宝也骂他“缺德”,但却没有人能真正斗得过他们。在那个年代里,似乎只有恶人才能活得好好的。

对于刘麻子和唐铁嘴的结局,原作中是处理得比较草率的,因为作为一个只有一个场景的戏剧,对于人物结局的交代必然不会特别全面,但电视剧就需要补齐这其中的人物线索。

原作在第二幕结尾提到了刘麻子在茶馆被当成逃兵砍头,但在电视剧中,这个场景挪到了德胜门外的城墙根,空间更加宏大了,刘麻子被拖到当街砍头的场景也被直观拍摄了出来,更显示出了这个人物的悲剧感。

唐铁嘴的死亡在原作中是没有交代的,他似乎是和刘麻子一起下线的,不过在电视剧里,两个人的死亡时间虽然很相近,但是却分别展现了二人的结局。唐铁嘴是由于发现了宋恩子和吴祥子陷害刘麻子的秘密,然后将这个秘密告诉了王利发。不过聪明的王利发却设法将自己摘得干净,又将唐铁嘴知道秘密的消息告诉了宋恩子和吴祥子,结果遭到了灭口。

电视剧里的王利发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唐铁嘴与刘麻子的悲剧说到底是自己作恶太多遭受了报应。

后来小刘麻子和小唐铁嘴上线之后,二人做的事情和老一辈一样,小刘麻子拐卖妇女,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搭上了沈处长,想要私吞老裕泰。小唐铁嘴在原作中的笔墨非常少,但是在电视剧中起到了和小刘麻子一样的作用。

他成为了小刘麻子发财道路上的竞争对手,使剧集更加充满了戏剧性。不过遗憾的是,电视剧《茶馆》也没有交代二人的下场,只是以老裕泰和王利发的毁灭作为结局,这不免看得观众心里更加悲痛。

张秀英、张春和姐弟:被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残害的良民代表

张秀英和张春和是电视剧版杜撰出来的人物,但他们的存在是有绝对必要性的。

张秀英这个人物的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作为王利发情感线的补充,她是王利发的邻居,与王利发始终处于暧昧不清的状态,但却因为王利发大舅妈横插一杠,而逼迫王利发娶了王淑芬。

正是由于无法娶得所爱的遗憾,才使得王利发异常支持小辈的自由恋爱,当大栓子爱上二姑娘之后,他主动去说媒,可惜二姑娘家是个势利眼,不仅拒绝了穷酸的王掌柜,还将姑娘卖给两位逃兵为妻,最终导致姑娘自杀,而自家也没有捞到任何的好处。

张秀英的另一个戏剧作用是与马五爷有关的,马五爷是吃洋教的,胸前戴着十字架,却是个假基督徒,八国联军入北平的时候,他因为脖子上的十字架而保住了性命,但背地里他却左一个姨太太右一个姨太太,甚至和洋人合伙将中国妇女拐卖到海外做妓女。

张秀英就深受其害,本以为是去做裁缝的,却被洋人糟践,最后投了什刹海自尽。这一件事情也对王利发的心灵造成了震荡,同时剧作者也将张秀英塑造成了一个受到帝国主义迫害的市民代表。

张春和是张秀英的胞弟,清政府当局时被当成义和团斩首,但张春和显然是被诬陷的,在狱中他托即将出狱的松二爷和常四爷给姐姐带去铜钱,从真情告白的台词中可见,张春和是莫名背上了诬名。

他的死亡是被封建势力迫害的,因此他是被封建势力残害的良民代表,张氏姐弟在剧作中的戏剧功能便是体现了当时黑暗旧社会,良民所受到了压迫和残害。

王二拴、秦利民、常喜贵、康大力:代表新兴左翼进步势力

原作中对于小辈的描写实际上只有小刘麻子、小唐铁嘴、王大栓和康大力,但是在电视剧中却加入了王二拴、秦利民和常喜贵等人。

康大力与康顺子是同病相怜的人,他们被卖给了庞太监做家室,话剧《茶馆》的第一幕便是康顺子经由刘麻子之手被卖掉。不过为了让更加扩充情节,电视剧版却发生在十集以后。

原作里康大力被卖掉的时候只有一岁多,而且是用康顺子的一句台词交代的,但电视剧版不好表现,于是不仅展现了康大力被卖掉的过程,而且将康大力被卖掉的年龄改成了七八岁,同时庞太监大摆宴席,突出了他虚荣、讲排场又计较自己的太监身份的复杂心理,而刘麻子贩卖康大力的过程(两头收钱:庞太监和庞氏侄子)加重了刘麻子的丑陋和邪恶。

在原作里,王掌柜只有一个儿子王大栓,但是在电视剧里却加入了二儿子王二拴,他一向不服管教,让王掌柜夫妇非常头疼,不过在抗日战争爆发时,他便与康大力不辞而别,去西山参加了共产党。

常喜贵是常四爷的儿子,一向正值心善,是学习武生出身,这为他后来参军做了准备。他们自抗日胜利后便很少露面,但仅有的几个镜头已经交代了几个人的身份——转为地下党员,负责北平的情报工作。

在明面上的人物是秦利民,他在抗日前便是工人阶级的代表,与身为资本家的秦二爷对着干,电视剧剧本的高级之处便是从爷俩的冲突拓展到了劳工之间的冲突,非常贴合时代背景。

后来秦利民再次在北平出现,却改名换姓成为了国军政府的领导,很显然,他也是一名潜伏者,并且通过松二爷的遗孤二秀传递情报。在电视剧中,对于二秀和秦利民的感情线也有简单的描写。

秦利民、康大力、二栓和常喜贵这些后辈都是左翼进步势力的代表人物,正如王利发和秦二爷、常四爷凑到一起的时候所说的那样,“孩子们都是干大事的,比我们有出息”,这句台词意味着新兴力量必将取代旧势力,为充满悲剧色彩的剧本增添了一丝希望的色彩。

松二爷及秀岑与二秀姐弟:前清遗留家眷

松二爷和常四爷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旗人,象征着清末的势力残余,但他们并没有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松二爷和常四爷是完全不同个性的两个人,松二爷要更加好吃懒做一些,带有皇室(北京人)通病——每日逗黄鸟蛐蛐,好面儿!

就算是在兵荒马乱、吃不上窝窝头的年代,松二爷穿着破衣烂衫也还是不忘了他的小黄鸟,“饿了自己也不能饿着小黄鸟啊,因为这是体面”。他的下线在老舍的剧本里是比较草率的,但电视剧必须交代清楚,正是因为松二爷好吃懒做、不学无术、只好面子的个性,所以他宁愿卖了祖宅也不愿意卖掉蛐蛐,结果被骗光了钱,最后饿死在了炕上。

临死前,他做的一个举动还是高举着自己的小黄鸟,最终由于没有力气而合上了眼睛。死后,他连出殡的钱都没有,还是常四爷化缘给他买了四块钱的棺材。

秀岑和二秀都是松二爷的孩子,还有一个大秀(大女儿),这些人在老舍的剧本里是没有交代的,是电视剧新加上的。

大秀由于戏剧功能和二秀一样,所以在二秀和秀岑长大后就设定她远嫁上海,而一直没有回来。电视剧中有一场戏是二秀和父亲去火车站接大姐的情景,那场戏中大秀没有回来,但却突出了两个功能,一是让二秀与刚刚回国的秦利民想见,铺垫情愫;二是交代了大秀的去向。

二秀和秀岑姐弟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作为女性的二秀更加积极,最后帮助共产党传递情报。

秀岑则是与松二爷一样堕落,喜欢唱戏,娘娘腔,一心想要成为名角,却缺乏对自己的准确定位。他一直都有投机心理,结果被局长的姨太太勾引,被局长捉奸在床,打了半死,断了一条腿。

这个姨太太在剧中是小丁宝的母亲,但是在老舍的剧本里并没有对小丁宝的家庭背景做过多交代,只不过为了使人物更加丰满,电视剧的编剧做了非常大胆的设想,但整体来看也是十分合理的。

秀岑始终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每天只会说着不拖累姐姐,却根本找不到事情做,他是松二爷血脉的延续,也代表了封建守旧市民的残存和悲惨命运。

以上举例只是电视剧改编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从人物的改编中便可以看出电视剧赋予了《茶馆》更加丰满的主题意蕴。其改编实践、对经典作品的解读,都值得反复钻研、学习!

茶馆在戏剧冲突的组织和安排上的特点,如何评价电视剧茶馆

话剧《茶馆》的第一幕有哪些冲突?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试列举出四组

第一幕只有三种冲突。

1、破产农民康六被迫将十五岁的女儿卖给宫里的太监庞总管。

主题:宫廷生活的腐败与荒淫。

2、正直、爱国的常四爷因为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进监狱。

主题:农民生活痛苦不堪,正直的爱国者惨遭镇压。

3、一心想办实业的维新资本家秦仲义和卫道的顽固派庞太监唇枪舌剑。

主题:暗示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大。

第一幕剧情: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

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

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

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

茶馆在戏剧冲突的组织和安排上的特点,如何评价电视剧茶馆

试析话剧《茶馆》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等
  本幕讲述的时间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候。秋,清晨。
  地 点
  北京,裕泰大茶馆
  主要
  人物特点
  王大栓――王掌柜的长子。为人正直;
  王小花――大栓的女儿,王利发的孙女;
  小唐铁嘴――唐铁嘴之子,继承父业,有作天师的愿望;
  小宋恩子――宋恩子之子,承袭父业,作特务;
  沈处长――宪兵司令部某处处长……
  主要讲了茶馆的衰败(由以前的藤椅变成了现在小木板凳和长条凳,说明了茶馆已维持不了王利发他们一家的生活)、王利发儿子、媳妇和孙女等人也要逃走,沈处长要把茶馆改造成咖啡厅和舞厅。王利发最后上吊自杀而死
  是一部揭示旧中国城市底层劳动者悲剧命运的现实主义巨作,不仅是老舍全部创作的一座高峰,还代表着我国30年代文学的水平与成就。标志着他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
  1、老舍站在社会批判的观点上,暴露20年代至30年代旧中国的黑暗与衰败。
  2、站在文化批判的视点上,“看生命,领略生命,解释生命”,由此获得深刻的主题意蕴,揭示出生命在城市畸形文明里的委顿。
  祥子,成为五四以来,新文学人物画廊里第一个塑造得有神采有力量的城市下层劳动者。老舍侧重于揭示人物精神和灵魂的病痛,其心理描写往往采用叙述者的内视点,揣摩人物的每一寸心事。
  在语言运用上,《骆驼祥子》的语言平易澄洁、亲切活泼,有着鲜明的地方色采,开创一种风格独特的“京味文学语言”。人物的语言也高度个性化。
  三、《茶馆》[分析戏剧结构和艺术魅力、文化魅力?][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地位:是新中国话剧的一块里程碑,是几乎运用、综合了作家一生的生活和艺术积累,方才成就的一个“老舍牌”的艺术精品。它在历史内容、结构形式、主体意识、人物塑造、戏剧语言、场景设计等各方面既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也传达出强烈的现代审美特征。《茶馆》是不朽的,在中国话剧80多年的历史中,以其为标志,话剧形式已经完全摆脱最初的模仿痕迹,成为我们的民族形式。它呈现被誉为“远东戏剧的奇迹”“中国现代戏剧的精华”。其文化学、叙事学方面的透视,使其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魅力。
  首先,具有突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A、反映在《茶馆》中的风俗文化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两方面“第一,各式各样的京华旧俗。第二”满汉全席“的各色人物本身所具的民俗文化性质。用民俗状绘了社会历史的演进轨迹,展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活情状、生命形态和文化形态。
  B、把风俗喜剧与史诗剧结合成一体。《茶馆》的深层结构,是两组人物群像之间的对比,一是无辜民众形象;二是恶势力形象。他们共同构成国民劣根性的象征性形象。
  其次,具有强烈的现代性。
  A、不像传统戏剧那样把注意力集中于结局;
  B、没有紧张激烈的整一的戏剧冲突,甚至根本没有贯穿情节,它主要以人物活动构成一幅幅世态风俗画卷。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的方式来串联结构和推动剧情;
  C、用强烈的戏剧动作来直观表现戏剧冲突。
  (1)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及各种社会矛盾构成一个巨大的社会背景,围困着茶馆及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2)用强烈的动作性来表现戏剧冲突,动作的强烈与否,不在外部,而在人物内心。
  最后,《茶馆》中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的是喜剧性,是一出“寓哭于笑”的喜剧色彩浓郁的剧作。运用多种幽默后,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鲜明的分寸感,善意嘲讽和无情的鞭挞。(除了引人注目的史诗规模、新颖的艺术结构和出色的民俗再现外,接前面,发挥得……)
  主要人物:裕泰茶馆老板王利发、常二爷、秦仲义,属于无辜民众形象;
  老小宋恩子、老小吴祥子、唐铁嘴、老小刘麻子属于恶势力的代表。他们共同合成了国民劣根性的象征性形象。老舍通过稍带夸张的“父子传承”的方式表现了恶势力在不同时代的延续,又以茶馆常客的关系使历经沧桑的王利发、常二爷、秦仲义得以聚首回顾一生,从而使“裕泰”成为整个旧中国社会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民族性的深层心理结构象征。“裕泰”的王利发是一条主要线索,他胆小圆通、顺势趋利的性格并未使茶馆在时代变迁、社会恶势力压榨下逃脱倒闭的命运。和他一样贯穿三幕的还有常四爷、秦仲义等。秦仲义做着实业救国的好梦自矜于民族资本家的“会作生意”与那份“救世主”的神圣,至于常四爷的正直狭义,则有着鲜明的满文化特征。另外像吃洋教的马五爷的阴鸷乖戾、唐铁嘴的鄙俗无赖……都深刻地体现了那个乌烟瘴气的时代环境中残酷的事实。
  《茶馆》有名有姓的出场人物共51个,集中了整个下层市民社会里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sanjia.com/artdetail-413.html
 推荐视频

成功路上

李程彬 王识贤 张诗盈 吴翰林 许莉廷 郭子乾 黄奇斌 李之勤 张再兴 陈雪甄 洪毓璟 黃登楷 郭雪芙 郑楠钟

幻术大师:盒中的杰克[电影解说]

艾伦·戴维斯 卡罗琳·昆汀 约翰·布鲁塞尔

怒火(上)(原声版)

格雷格·T·尼尔森 邦妮·比蒂丽娅 理查德·法恩斯沃斯 尤尔根·普洛斯诺

假面迷情

完颜洛绒 孙嘉琪 俞逸夫 范薇 张冠森 刘帅 杜程一诺 朱籽安

绝不放过你[电影解说]

任程伟 潘雨辰 赵恒煊 杜源 刘毓滨 刘之冰 高强 林鹏 侯天来 刘向京 茹萍 吴珊珊 叶静 王雪洋 王晓巍 黄爱玲 贾永志 张洪杰 闫淑琴 宋亓 孙兴 董晓光 王一淼 杜敏赫 柏青 刘永生 徐广明 袁满 张延平 张澍 贺敬东 李大禹 吕毅 杨子骅 高德军 徐景信 张志红 马冬 关新伟 常军

时间机器[电影解说]

盖·皮尔斯 萨曼莎·穆巴 马克·阿蒂 西耶娜·盖尔利 Laura Kirk

三德和尚与舂米六粤语

洪金宝 陈星 冯克安 田俊 卢海鹏 午马 林正英 任世官

史前世界

Bray Poor 内尔·斯杜克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