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与“黑帮家族”。
《别惹我》又名《黑帮家族》是由吕克·贝松执导的动作喜剧片,由罗伯特·德尼罗,米歇尔·菲佛,迪安娜·阿格隆领衔主演。
影片在2013年9月13日于美国上映。影片讲述了一个因受证人保护计划而迁居诺曼底的黑手党家庭,在平静的法国小镇上躲避追杀,却依然改不掉用黑帮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故事。
《别惹我》本质上是一部黑帮片,但影片却融入了喜剧化与家庭化并存的大量情节,构成了一种影片类型上的杂糅。
导演吕克贝松在这部影片中摒弃了文艺片构造思路,专注于好莱坞式的叙事结构,为了进一步强化这种好莱坞式的叙事。
导演痴迷于通过各式的差异去营造戏剧冲突,最明显的一点便是家庭片与黑帮片的本体差异,这两种影片类型先天便存在着不同的叙事内核,将这二者进行融合,自然而然地便会引发“奇观”式的效果。
另一方面是视听上的辅助体现,《别惹我》这部影片全大量的采用了柔和的光影和轻快音乐,颠覆了以往黑帮片的沉闷与单纯的血腥暴力。
尤其是在光影和画面的处理上,大量的运用自然光线,毫不吝惜的借助了法国的充沛阳光,这种处理有效地消除了画面中的阴影,也因而打破了黑帮片的经典氛围,由此引发了影像本体与传统黑帮范式之间的割裂。
另外,在人物的言语处理上,亦做到了与传统黑帮片的脱离,人物言语特点不再是传统黑帮式的冷峻简洁,而是更加生活化,并充斥着各种冷幽默,这其实也是吕克贝松的独特影片人物特色:喋喋不休,梗出不穷。
这使得《别惹我》有效地脱离了黑帮片的思维定式,而转向了对普通人家庭生活的展现。
《别惹我》的核心内容是表达一系列的文化层面并立,被誉为“法国的斯皮尔伯格”的吕克·贝松,擅长将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共置,引发戏剧冲突的同时融入相应的内涵。
在《别惹我》中,这种内涵便是国家之间的意识差异,当这种意识差异更进一步,便形成了一种文化并立的效果。
有趣的是,作为法国人的吕克贝松似乎热衷于展现家乡人对异乡人的敌视,例如片中一家人刚到小镇的初期遭遇,儿子被同学质问,“美国人都特别富有是么?”
很难讲导演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是戏谑还是真实的自身想法,但这确实是潜在的文化冲突的缩影,法国人在礼仪、品味、甚至食物等生活各方面都对美国人存在着一种先天性的不屑,各式文化差异都被有意的展现在影片之中。
而最终的解决方式其实已然融入在了爆炸的超市里,片中的各个家庭成员分别根据自己的天赋进行了经典的黑帮式的反击。
这种反击方式很难被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普遍意识中,但却仍然是一部分美国人当下的想法:借助强大的国力去粗暴的终结一切,不容异议。
吕克贝松借用影片《别惹我》而做出的对家乡的控诉,实际上正触到了当下法国社会的症结,高贵的法兰西人民仍旧执着于旧时代的高傲礼仪,或是已然过时的繁文缛节。
在他的影片中,讽刺法国当下现状似乎已经成为了必备节目,并且会针对影片的类型选取相应的讽刺方向,但是当这种思路被应用在影片中时,会出现一种意识上的偏差,这并不是单纯的美国与法国文化孰上孰下的简单对比,而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不同意识展现。
吕克贝松的这种人物、情节塑造方式却极易引发前者,影片在一些受众的眼中成为了高抬美国从而贬低法国的逆向文化输入。
这也造成了些许诡异的观影感受,一个法国人似乎在不断地拔高他者,并通过这种对比去质疑自己的同胞,或许是出自对法国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亦或许是出自于吕克贝松本人客居美国的实际感受,总之《别惹我》中的这种讽刺的力度之大,对美国文化的包容之高,是极为罕见的。
法国与美国的对立也正是两大电影分支的对立,二者分别代表了最出色的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在电影领域中,法美之间的意识隔阂由来已久,二者不断地碰撞、交流,孕育了一系列重大的电影变革,而吕克贝松的影片特色也正是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或许在他的心中,已然有了对某个方向的偏离。
最后是影片中关于女性主义的些许探讨,在影片《别惹我》中,迪安娜·阿格隆饰演的姐姐展现出了一种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形象,她独自面对流氓混混时也毫无畏惧,表达了一种女性的自强精神。
吕克贝松导演借助这一形象引出了他对当下女性们的认可,在他2019年的新片《安娜》中,这种认可和褒赞的态度被彻底而又全面的展开。
女性的自身的优异能力,以及其自我赋予的独立精神都成为了极佳的影像载体,承载着无数新女性对不公社会的抗争,也不断地通过于此去证明,“黑帮”、“杀手”这种曾经富有男性强势身体以及权力意味的符号已然不再是他们的专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