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书画名家「文化甘谷丨甘谷山川形胜之笔墨纸砚探迹」

首页 » 影视资讯 » 正文

□王存录

甘谷居渭水河谷之间,其名山朱圉,其大川渭河。北岭脉属六盘余脉,黄土覆盖北山之巅;南山远接岷山,多峭壁悬崖,风景殊佳。通志云:鼍峰东峙,朱圉西雄,天门枕其南,清渭环于北,山皆复岭,水不通舟,扼关辅而通玉门,接泾原而控蜀汉,孔道繁难,陇右之要区也。

邑人以县南来星塔、柳湖、冀川、砚窝台,喻之为笔墨纸砚之文房四宝,又合笔架山(天门山),运用之妙,意象之美,令人称绝,历代文士多有赞咏,皆以为盛。

邑之笔——来星塔

来星塔,又名南塔。位于县城东南,天门山正东之柳家坪。山势高峻,耸立其巅。清志云:“县治之龙即从此分来,转北行至柳家坪后,起土屋大顶,乃邑之权星也。”

来星塔者,奎星来聚之塔也。《孝经·援神契》曰:奎主文章。清光绪八年(1882年),邑令广公履新伏地(甘谷),以奎星不显,文风不振,遂相地起塔,笔补造化,点壮自然之阙,以振文风。塔建成后,文人学子摩踵接趾而来,登临远眺,抒怀咏志,颇具雁塔题名之风。

今塔重建于1999年,为密檐楼阁式空心砖塔,六棱七层,塔高31.6米,底径5米。塔身层开券龛拱门,碧青琉璃瓦披檐,顶层四周开月窗。塔顶上悬九重相轮,置宝珠塔刹。塔内设螺旋月梯,拾阶而上,可直登顶层。登塔远望,可尽冀川。所谓上悬铜串九重,下为重楼阁道;日则芒腾苍昊,升云戴日;夜则辉映河汉,遥指天权。

南塔耸立南山之巅,恰似一支笔擎天而立。古人以笔喻之,以求文采斐然,高中魁元。今天,南塔是一支时代之笔,激励青少年学子勤奋好学,磨炼毅志,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书写精彩人生;激励甘谷各界人士,砥砺奋斗,开拓创新,书写崭新华章。

邑之墨——柳湖

墨,书墨也,即书写颜料。《周礼》云:“史占墨”。占卜时,史官在龟甲上点墨占卜。墨,又为绳墨。古人云:物仰其墨。规绳矩墨,万物有其准绳。可见,墨很早就被赋予了文化价值。

柳湖,为甘谷城东一天然湖泊。因其与笔架山、南塔等景观相连,被喻为墨池,即蘸墨、洗笔砚之池。

清志云:“邑属雍州,古大泽地也。”远古时期的甘谷,有大湖泽,盖因地势低洼,积水成泽。这也是柳湖的成因,是古大泽的延续和缩影。先民傍水而居,滋养于斯,繁息于斯,柳湖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人文景观和文化意象。

湖水如镜,岸柳垂金。月明之时,南塔倒影水中,如磨墨濡毫之姿态。清巩建丰在柳湖滨开馆授徒,临池讲学。清光绪年间,在柳湖边建文昌宫。清同治年间,朱圉书院也由城西迁建柳湖附近。柳湖成为县域文化鼎盛之地,声名鹊起。

今之柳湖,水域虽减,但昔日风貌犹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柳湖必将会越来越美,成为永恒的墨池,永不枯竭。

邑之纸——冀川

历史如同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冀川,是冀人的舞台。川者,贯穿通流水也。甘谷三面环山,中有渭河。清志云:渭河,发源鸟鼠,流经朱圉,遴县北东注石峡入秦州圆川,虽有冲崩,而颇资灌溉。《虞书》曰:“浚畎浍距川。言深浚畎浍之水,会为川也。” 渭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遂成百里平川。以冀水为重,故有冀川、冀城之名。

甘谷为古冀戎地,东通关陕,西控甘凉,南达兴汉,北抵宁朔,为往来冲要之地。渭水中流,从黑水到石峡,从朱圉到鼍峰,造就了百里沃野,如同玉帛长卷,悠悠千载岁月,形成了浩荡的历史长卷。

古人书契多用竹简,将缣帛等谓之纸。渭水东流,清澈如帛,故将冀川比之于帛。甘谷人以川为纸,书写了几千载文明史。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秦伐冀戎、汉辟丝路、隗嚣割据、蜀汉之争、唐凿石窟、宋金之战、红军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也涌现出伏羲、石作蜀、姜 维、黄虞再、巩建丰、王 权等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

清志论曰:城池之高深,孰筑孰浚,当事者自必经猷谋畫而有以立万年不拔之基矣。古人认为,城池之高深,筑造与疏浚,必须经过谋划,才能用有万年不拔之基。民国时期,有人感慨:“吾人每登天门之巅,俯视全川,方矩堤畔,我河山之伟大,先人建造之不易也。” 然而,历史风云跌宕,高城深池已不复存在。中国工农红军五过甘谷,为甘谷撒下了革命火种,点亮东方第一抹璀璨的晨曦。冀川依旧是,换了人间。新时代的甘谷,雄心壮志,落纸云烟,续写着壮丽新篇章。

邑之砚——砚窝台

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砚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书写工具之一,是数千年中国文明与文化的象征。笔墨纸砚,砚之名居殿军,然而砚之重,当居首。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砚起源于石磨盘,从山间之石,经过精雕细琢,辗转至文人书斋,点黛文字,耀明典章。

砚为墨之所资,无砚不成墨。古之砚,为研磨器,经研磨,方成颜料,才能绘天地万物之色,书古今千秋之文。先秦石砚、魏晋瓷砚、唐代陶砚、宋代抄手石砚,汉代有石砚,魏晋以后,墨品可直接手持研用。形制《文房四谱》记载:“方如地体,圆似天常”。

古人云:“武夫宝剑,文人宝砚”。器以载道,以良砚为砺友,无砚不能载其道,故视若拱璧,顾寻斯砚,乃生翰墨。

甘谷县砚台,位于天门山之东麓,南依天门,北接沃壤,今虽僻远,古为甘谷人出川之重要通道,从此处上山过天门隘,即为邑之南大门,出入往来的必经之路。古往今来,多少人离乡别土,载誉还乡,经此迈上第一台阶,又是回乡第一踏石。

砚窝台,代表了甘谷的山川之利、货殖之资、富民之本,笔酣墨饱,笔耕砚田。

笔架——天门山

天门山位于县南一里,为邑之主山,三峰挺秀,宛如笔架,俗名笔架山。清志云:“从权星龙行里余,又向西横结笔架三山,到头一峰犁头火星降下落脉,县基负焉。”笔架山峰为冀城屏障,其左有华盖、天马、旗鼓诸山,其右延至石峡堡,结成龟鼍水口,诸山排列献秀,层峦叠嶂,茂林确石。

天门,中国古代指角、宿两颗星之间。《史记·天官书》:“苍帝行德,天门为之开。”《晋书·天文志》:“角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 自古以来,甘谷县之主轴线皆以天门山为中心轴,在城防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谓天门,实乃一县之阙门。

清志云:“东岳庙,南一里天门山巅。”山巅有东岳庙,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今有一株宋代牡丹尚存。

天门春晓位居邑八景之首,春月芳草凄芊,山花绚烂,“绿水朱山花点翠,白梨红杏锦生妍。”(清骆继宾),今又广植花木,犹以梅、杏、牡丹三园为盛,游人登眺览胜,心旷神怡。

古人建塔起阁,为振兴人文之举,激励学子高山景行,竞攀文峰。然而点壮河山,崇尚文教的盛名之下,难掩百业不兴、民生凋敝之相。当今百年巨变,新时代甘谷百业复兴,奋进在新征程路上,冀川、南塔、柳湖、天门山旧貌换新颜,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新成果,传统文化绽放出新时代甘谷的人文精神,如清渭不息,汇流江海。

编辑:赵晶

责任编辑:王存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sanjia.com/artdetail-16286.html
 推荐视频

新白娘子传奇

赵雅芝 叶童 陈美琪 石乃文 夏光莉 乾德门 尹宝莲 阮虔芷

成功路上

李程彬 王识贤 张诗盈 吴翰林 许莉廷 郭子乾 黄奇斌 李之勤 张再兴 陈雪甄 洪毓璟 黃登楷 郭雪芙 郑楠钟

幻术大师:盒中的杰克[电影解说]

艾伦·戴维斯 卡罗琳·昆汀 约翰·布鲁塞尔

怒火(上)(原声版)

格雷格·T·尼尔森 邦妮·比蒂丽娅 理查德·法恩斯沃斯 尤尔根·普洛斯诺

假面迷情

完颜洛绒 孙嘉琪 俞逸夫 范薇 张冠森 刘帅 杜程一诺 朱籽安

唐朝后宫的秘密

陈珍珍 魏平澳 龙天翔

绝不放过你[电影解说]

任程伟 潘雨辰 赵恒煊 杜源 刘毓滨 刘之冰 高强 林鹏 侯天来 刘向京 茹萍 吴珊珊 叶静 王雪洋 王晓巍 黄爱玲 贾永志 张洪杰 闫淑琴 宋亓 孙兴 董晓光 王一淼 杜敏赫 柏青 刘永生 徐广明 袁满 张延平 张澍 贺敬东 李大禹 吕毅 杨子骅 高德军 徐景信 张志红 马冬 关新伟 常军

时间机器[电影解说]

盖·皮尔斯 萨曼莎·穆巴 马克·阿蒂 西耶娜·盖尔利 Laura Kirk

三德和尚与舂米六粤语

洪金宝 陈星 冯克安 田俊 卢海鹏 午马 林正英 任世官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